本网站未建设完成,请勿大范围分享
icon慈林叶

对幸福的圣寻

作者:坦尼沙罗比丘
原资料链接
演说时间地点:2007年06月06日,美国慈林寺
译者:Lan
译文最近一次修改时间:2024年08月26日

法谈音频

0:00

我们修习佛法来建造避难所。一开始那是我们自身的避难所,但随后它会向周围扩展,同时保护周围的人。我们需要避开什么呢?主要是自己的愚蠢、疏忽和不善巧。我们想要幸福,所有行动都基于对幸福的渴望,然而却一遍又一遍地制造痛苦。这就是危险所在,不仅危及自身,还危及旁人。所以,我们须要向内看,找到不善巧的原因、痛苦的根源,和应对它们的办法。

对多数人来说,这很难,我们不爱审视自己的缺点。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特点是,我们很少被教导如何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培养才能。从很小的时候起,我们往往被引导到老师注意到的我们有才能或天赋的领域,然后学会专注于这些领域,至于我们不擅长的领域,就让别人处理吧,这就是现在人们普遍的态度。但结果是,我们从未真正学会如何学习这一基本技能,即怎么在一个自己不那么自然和容易的领域里培养才能。

这是我们禅修时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。正如阿姜李曾说:“禅修时,最先看到的是自己的烦恼”——自己的贪、嗔、痴,和心中所有自己不喜欢看到的不善巧的品质。你得学会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。记住,每个人在禅修时都会遇到这些情况。而且,不是摆脱了它们才能真正地进行禅修,驱除它们、克服它们,是禅修的重要部分。

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。我们是为幸福而来。注意,佛陀没有说寻求幸福是一件自私的事。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。我们在这里是为了认真对待自己的幸福。当这样做时,其他人也会受益。佛陀发现了一条道路,一条如何把对幸福的渴望转化落实为善巧和高尚的东西的道路,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圣道。

当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平衡时,也会帮助其他人保持平衡。经文中对应的比喻是,有两个杂技演员,一个杂技演员站在竹杆的末端,另一个杂技演员站在第一个杂技演员的肩膀上。在佛陀讲述的这个故事中,下面的杂技演员对上面的那位说:“你看好我,我看好你,这样我们就可以表演,安全地下去,得到奖励。”上面的杂技演员说:“不,那不行,我看好我自己,你看好你自己,这样我们才能安全下去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你能保持平衡,其他人就更容易保持平衡。你给自己造成的痛苦越少,你给别人带来的负担就越少。

所以,训练心、认真对待自己的幸福,不是自私的事。我们说以佛陀、佛法和僧伽为避难所(皈依处),实际上,当把他们的品质带到自己的心中并发展它们时,才是避难所真正显现之时。

那些品质是什么呢?佛陀有三个主要品质:智慧、纯洁和同情心。正如他所解释的那样,这三者都基于你对幸福的渴望,它们是通过你对幸福的热切渴望而发展起来的。

佛陀说,智慧,始于一个问题:“做什么会导向我的长期福祉和幸福?”这个问题明智在哪?一,它让你意识到你的行动会带来改变。二,长期的幸福是存在的。三,你想要的幸福是长期的,而不是短期的。

一切收获都需要努力,所以你想找到一种真正能给你带来长期利益的努力和渴望。法句经中有一节韵文:“如果你知道有一种较大的快乐,它能通过舍弃一种较小的快乐而得到,那么,为了得到那较大的快乐,你会愿意舍弃那较小的快乐。”这是如此基本和常识,以至于一位巴利语翻译者说不可能是这个意思,肯定有其它含义,因为这太浅显了,每个人都懂,不用说都知道。但是,如果观察人们实际生活的方式,会发现,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这一点。

我有一个写小说的朋友,她每发表一篇小说,就会去她所任教的大学的校友俱乐部,朗读她小说中的段落。在上一次朗读中,她选择的小说片段短小但情节独立完整,读 10 分钟或 15 分钟就能理解。这个片段内容是一个女人和她的继女下棋的故事。在她们下棋时,继母告诉继女:“如果想生活过的幸福,必须决定有一样东西是你最想要的,并且愿意为这个东西牺牲其它一切。”继女半听半不听,同时,她开始注意到她的继母下棋很马虎,棋盘上到处输棋子。于是,继女表现得更加势在必得。然而,这导致她变得粗心。不出所料,最后她被将死。诚然,继母是在通过下棋以身示范她的教导,她愿意牺牲一些棋子来获胜。

我的朋友说,在两三个校友俱乐部里读了这段内容后,她不得不切换到另一段内容,因为没有人想听这个,每个人都想在棋局中获胜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所有棋子。但佛陀所说的智慧的核心原则是,既然值得为之努力的幸福必须是长期的,那么应该愿意为其牺牲掉其它的东西。

请注意,智慧并不意味着为了他人而忽视自己的需求或幸福。相反,它始于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幸福、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收获幸福的因素。

第二个品质,同情心,也来自于认真对待自身对幸福的渴望。经典里有一个故事,巴谢那地国王和他的王后玛莉卡一同在卧室里,国王在一个温柔的时刻转向王后,说道:“你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?”当然,他期待她回答:“是的,陛下,你就是。”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,就能猜到后面的故事情节,但这不是好莱坞电影,而是巴利经典。同时玛莉卡王后不是傻瓜,她说:“没有。”然后反问国王,说道:“那你呢?有没有比你自己更爱的人?”国王不得不承认,没有,没有比他自己更爱的人。

于是他离开王宫,去见佛陀,向佛陀阐述他和王后的谈话内容。佛陀的回应很有意思,他说:“是的,她是对的。放眼整个世界,你不会找到比你自己更爱的人。其他人也一样,他们爱自己就像你爱自己一样强烈。”佛陀的结论一样有意思,他说,如果你对此进行深思,就不会再想伤害别人了。

这可以有两种解读。一是对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人的同理心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热爱自身的幸福、渴望自身的幸福。二是从更实际的角度看,你想想看,如果你的幸福取决于别人的痛苦,那么这样的幸福不会持久,因为别人会尽其所能地想要结束这种幸福。所以,当认真思考自己的幸福时,也要考虑别人的幸福。这就是同情心的基础。

再次强调,这基于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幸福,并且这会导向一种高尚的心灵品质:同情心。

至于纯洁,佛陀说,它始于仔细地观察你的行为。观察,你的行为真的对自己和他人有益吗?换个角度看,这是对实际行动的检验。你说想要变得智慧,你说想要富有同情心,很好,看看你的实际行动。当你计划做某事时,预计会有什么结果?你的行为真的有智慧和同情心吗?你的行为将对自己有害还是对他人有害?如果有害,不要去做。如果没有预见任何伤害,就可以做,这可以涉及到意念行为、身体行为和言语行为。

如果在做某事时察觉到有伤害,就停止做。因为在佛陀讲述的因果法则中,有些因会立刻收获果,不用等上三辈子的时间。当你逆风吐痰时,用不着三辈子的时间,痰就会飞回你身上。

然而,有些果不会立刻显现,这就是为什么要观察行为的长期影响。如果发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某行为确实造成了伤害,那就决心不再重复这个行为。如果这个行为没有造成伤害,那么可以恭喜自己正走在正轨上,然后继续以这种方式训练自己。佛陀有这样的结论:那些所有在思想、言语和行动上变得纯洁的人,都是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出了纯洁。

这就是三种非常高尚的品质:智慧、同情心和纯洁。它们都源于认真对待自身对幸福的渴望,和意识到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。幸福要靠你的行动,所以要认真看待你的行为。做事要小心,举止要留意。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这么多时间禅修来培养念力、警觉性和洞察力,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行为中,意识到行为是决定性因素。行为决定了我们的快乐和痛苦,决定了自己和他人的快乐和痛苦。

佛陀说,他的教导是导向业力终结的业力。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业力,它需要调动你所有的观察力和聪明才智,来将你导向一个终点,在那个终点,你不再需要为了幸福而操劳任何事情。

今天讲的内容关乎到一种伴随着我们禅修而产生的自我感。原本自我感在禅修中不被鼓励,但佛陀并没有要求马上彻底放弃自我感。通过磨练技能来培养更善巧的自我感,这种自我感也是一种业力,是自己制造出来的。当认识并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技能时,不可避免地会围绕这些东西发展出一定的自我感,这是完全正常的,因为这是导向业力终结的业力。培养出一种健康负责且有效的自我感,是幸福获取策略的一部分。

但是,当抵达终极的幸福时,就不再需要自我感了,不用再制造它,可以丢弃它。正如阿姜素瓦特曾说:“一旦你品尝到了终极的幸福,就不在乎是否有自我经验。这不再是个问题,因为幸福就在那里,不依赖任何东西。”这是一种完全无害的幸福,不会从任何人那里夺走任何东西,因为那是完全无条件的幸福。

所以这是一条崇高的道路,通往崇高的目的地。抵达目的地时,佛陀、佛法、僧伽会表明他们确实是一个避难所。他们去除心中的危险,给心带来真正的安全和保障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媲美。